发布时间:2024-11-18 17:34:26 来源: sp20241118
文 羊城晚报记者 罗清峣 实习生 董宣辰 郑玟 李煦晴
在广州,相信很多人乘地铁时遇到过有人看视频外放声音。下个月起,这种行为将被禁止。
近日,“广州交通”公众号发布消息称,新修订的《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修改完善影响运营秩序和公共场所容貌、环境卫生的行为,其中“禁止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一项备受关注。不少市民表示支持该规定,但担心后续监督和处罚措施跟不上,影响规定落地。
新规定执行前,羊城晚报记者选取广州比较有代表性的3条地铁线路,进行了为期几天的走访,了解规定落地面临的挑战。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广州地铁内手机外放声音现象比较普遍,中年乘客更容易做出该行为。此外,乘客是否外放声音与外部环境“正相关”,外部环境较为安静时少有外放声音的情况出现。
【走访】
外放声音现象普遍存在
广州地铁三号线北延段,一直以其庞大的客流量著称,途经天河区、白云区、花都区3个行政区,涵盖广州东站、嘉禾望岗等重要换乘站。12月12日16时30分,记者踏上该线路,从繁忙的体育西站启程,向机场方向进发。此时正值下班高峰前夕,客流量较大,但不算非常拥挤,尚可在车厢内自由行走。
地铁行驶途中,记者在3节车厢间来回走动,发现外放手机声音的现象比较普遍,约一个小时里有6名乘客存在外放手机声音行为,外放的内容包括短视频、电视剧、语音通话等。相比之下,从机场北站返回体育西站的路程中,车厢较为空旷,安静的车厢氛围似乎给乘客带来了某种无形约束力,记者遇到的外放手机声音情况明显减少。
18时,记者深入体育西站这个繁忙的枢纽站,兵分两路乘坐三号线和一号线进行观察。此时正值客流高峰期,地铁车厢内比较拥挤、环境喧嚣,有的乘客在聊天,有的专注地玩手机。在有限的视野范围内,记者仔细观察认真聆听,发现不少中年男性乘客外放手机声音。由于有的外放手机声音过大,不少乘客紧皱眉头将目光锁定在声源处,也有乘客刻意大声叹气进行暗示提醒,但相关行为未被制止。
另外,记者发现,相较于外放手机声音,有时乘客聊天的声音更大。在三号线北延段上,一名中学生大声背诵英文单词,他的声音在整个车厢内都能听见。
手机外放声音增加噪声
手机外放声音会带来多少分贝的噪声呢?12月13日正午时分,记者乘坐广州地铁五号线,在对外放手机声音进行观察的同时,使用某款手机软件对相关声音进行了噪声分贝测试。
珠江新城站是人流密集的交通枢纽之一,地铁车辆到该站时有大量乘客上车,车厢内比较拥挤。放眼望去,每个人手中都紧握手机,但车厢内没有外放手机声音的现象,偶有手机铃声或消息提示音清脆响起,部分乘客佩戴耳机或将手机贴近耳边接听。
从文冲站到珠江新城站的返程途中,客流量明显变少,地铁车厢内比较安静,记者打开手机噪声测试软件测量环境音。测量结果显示,在列车行驶过程中,每一站行程的前半段噪声较小,环境音量在50-60分贝之间,接近于人大声说话的音量;每一站行程的后半段,受刹车等因素影响,噪声比较大,可达到100分贝以上,最高可达113分贝,近似于飞机起飞时的轰鸣声。
返程途中,记者偶遇两起外放手机声音的情况,其中一名是50岁左右的中年乘客,另一名是30岁左右的年轻乘客。他们在某两站前半段行程中外放手机声音,记者能清晰地听到播放内容。记者贴近其中一名乘客,用手机噪声测试软件测得此时的音量在60-70分贝之间跳动,比地铁本身发出的噪声高10分贝左右。但是,在此两站后半段行程中,由于环境嘈杂,除非认真倾听,否则较难识别手机外放声音。
【观点】
禁止外放声音不能停留在纸面上
不少市民对即将禁止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的规定表示支持。市民小冯说,自己在地铁上经常遇到不戴耳机就听歌或看视频的乘客,“他们外放的声音特别大,有时整个车厢都被这些声音充斥着,我尝试过劝阻,但大多数人置若罔闻”。
市民小段也对这一规定表示期待。她认为,电子设备外放产生的噪声污染,会破坏公共场合的安静秩序,建议高铁、医院、公交等公共场合也推行这项规定。
市民小叶则对该规定的落实表示担忧,她认为,完全禁止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的难度较大,需要加强宣传力度,普及更多群体。
深圳于2020年4月起要求乘客使用电子设备时禁止外放声音。深圳市民小徐告诉记者,在深圳地铁上,安全员发现乘客外放声音时会制止,但安全员不在的时候,很多人并不能自觉将设备静音或使用耳机,“禁止条款的推行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监督和处罚还得跟上”。
其实,2020年4月1日起实施的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北京、上海、杭州、贵阳、深圳、武汉等多个城市也以出台乘客守则、文明公约等形式,发布了地铁车厢“静音令”。
例如,北京2019年5月15日起实施的《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及《关于对轨道交通不文明乘车行为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地铁车厢禁食、禁外放音乐等。上海2020年12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明确乘客不得将手机声音外放。杭州2022年1月10日起施行的最新版《杭州市地铁乘车规则》,也将“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列入禁止行为。
然而,记者梳理发现,在这些管理规定下,出现违反规定的行为主要以劝导为主,直接罚款的情况少见,规定实施效果多取决于乘客的自觉性和地铁管理部门的宣传与引导。
其中,南京地铁采取开具“告知单”的方式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管理。如果发现乘客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工作人员会开具告知单,如果情节严重,可能会进行罚款。有网友在网络上分享称,他今年3月在南京旅游时,在地铁上外放手机声音,凑巧有巡逻的工作人员经过,工作人员对其开具了告知单,但没有罚款。
武汉地铁则招募志愿者协助宣传和管理,并运用社交媒体对地铁上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宣传教育。贵阳地铁配备列车安全员,负责及时提醒并制止乘客外放电子设备的声音,如果乘客不听劝阻,可以将其带到警务室或请警务人员来处理,但也未采用罚款方式。
对此,《羊城晚报》曾发表相关评论表示,禁止电子设备外放声音决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更应该深入每一位市民和乘客的心里。规则的由内而外、入脑入心,离不开场景化的牵引。在“严格罚款”阻力重重的前提下,地铁运营方至少可以在车厢内多粘贴宣传提示、在报站广播中适当加些提醒等方式,来强化新规则的普及和认可度。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