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发布时间:2024-11-21 18:38:58 来源: sp20241121

金秋时节,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诞。

75年栉风沐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人民军队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开启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新征程,朝着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加速奔跑。

在这个举国欢庆的节日里,人民子弟兵枕戈待旦、坚守战位,以军人特有的方式为伟大祖国庆生。本期“特别策划”聚焦基层部队的3名战士,他们从不同视角讲述自己为国守疆、为国铸盾、为国出征的感人故事。这是新时代革命军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告白,也是三军将士奋斗强军的心声誓言。

——编 者

为国守疆

在黄海前哨绽放无悔青春

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列兵 杨皓然

得知国庆节这天,将代表海洋岛全体官兵升起一面五星红旗,我心中热血沸腾。

海洋岛被称为“黄海前哨”,每逢重大节日举行升国旗仪式,已成为岛上的一项传统。但没想到,完成学兵阶段集训上岛不久的我,能有幸成为一名升旗手。因为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份荣光,还是一个特别的礼物——10月2日,正好是我的22岁生日。远离家乡,来到海防一线,我在这里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想起大学毕业报名参军时,征兵办的同志问我:“如果把你分配到艰苦的地方,你愿意去吗?”

“我愿意,只要是祖国需要的地方,哪里我都去!”我斩钉截铁地回答。

可为国守疆,并不是说说那么容易。从新训基地出发,我先后乘坐动车、客车、轮渡,花了3天时间才踏上海岛。进入营区,石壁上镌刻的“守岛卫国、以苦为乐、创业建功、奉献自我”16个大字映入眼帘。教导员告诉我们,这座岛看着不起眼,却是许多远航舰艇的补给站,这里也将成为我们的家。

可是这个“家”,与我之前想象中的有所不同——

从小在平原地区长大的我,对大海有一种特别的憧憬。参军后,我原以为会驾驭战舰勇闯大洋。可一旦成为守岛哨兵,每天的工作重复而单调,虽说出门就是大海,但我总感觉大海离我很远,蓝色的海军梦想也离我很远。初上海岛的那段时间,我经常在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从小到大,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在大学攻读的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交叉学科。入伍前,我感觉以自己的能力,应该可以胜任更有挑战性的岗位,帮助部队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但在这个远离陆地的小岛,除了日常巡线和舰艇保障外,几乎没啥新鲜事儿,让我觉得有些大材小用。

可没多久,一次巡线任务就给我浇了一盆冷水。

对我而言,这项任务难的不是翻山越岭,而是装备操作,需要精准操纵无人机飞行和拍摄、使用电子仪器检测线路运行状态……原理我都懂,可是实操起来并不简单,屡屡出现失误,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涌上心头。知耻后勇,我决定虚心向大家请教学习,提高岗位履职能力。

接下来的日子,班长一遍一遍地教我,战友也不断鼓励我,耐心地陪我练习。在一次次任务中,我操作装备越来越熟练,成就感和责任感日益增强。我愈发感到,在这座小小的海岛上,我一样可以绽放青春,实现人生价值。

一次教育授课,聆听“时代楷模”王继才守岛的感人事迹后,我被他爱国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心中的信念更加坚定:“在哪里扎根,就在哪里奋斗,一定要为祖国守好这片疆土!”

这段时间,班长总是利用巡线机会带我去山顶练习升旗。一路上,大家哼唱着连队官兵自创的《黄海前哨之歌》。我摸着背包内的五星红旗,内心异常激动,仿佛有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正扛在我的肩上。

10月1日清晨,我站在山顶,和着国歌的节奏拉动绳索,凝视着五星红旗缓缓上升、迎风飘扬,眼泪也不受控制地满溢而出。

秋高云淡,海风带来远方的汽笛声,我面向海上的舰艇,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这一刻,《黄海前哨之歌》雄壮的旋律再次在脑海里响起:“保卫主权,海防要塞有我;寸土不让,誓守祖国山河……”

(付康、本报记者吴安宁整理)

为国出征

在维和战场传递和平友谊

中国第14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兵分队二级上士 劳甘志

虽身处海外,随着国庆佳节来临,中国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兵分队营区同样洋溢节日的喜庆气氛,战友们通过贴祝福、做家乡菜等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得知消息,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联南苏团)工作人员和维和友军纷纷前来祝贺,对分队官兵作出的贡献表示赞赏和感谢。提及中国工兵帮助改造升级的警戒防卫设施,一位外军指挥官指着我们军装上的五星红旗说:“佩戴这面红色旗帜的军人,总是让人感到十分安心。”

每当此时,我心中总会充满身为中国军人的自豪和光荣,也更加庆幸当初作出了参加维和行动的正确选择。

为国出征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去年,得知有机会参加维和行动,我兴奋得难以入眠。但踏上非洲大地的那一刻,考验才真正来临。

由于南苏丹临近赤道,毒辣的阳光照在皮肤上宛若针刺一般。此外,当地基础设施较差、物资供应单一、传染疾病肆虐、安全局势动荡,给维和工作和生活带来严峻挑战。

一次,分队应维和友军请求,为其升级改造警戒防卫设施。在对几座近8米高的哨楼掩体进行改造时,我和战友爬到哨楼内部展开切割、焊接等改装作业。封闭的空间,加上电焊产生的高温,我的作业环境热得让人难以忍受。经过紧张施工,分队提前高标准完成了任务。维和友军和联合国官员目睹中国维和工兵展现出的过硬本领和作风,由衷地竖起大拇指。

身处维和一线,我们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形象,凡事必须做到最好。

今年的联合国维和人员国际日,联南苏团邀请当地政府官员、维和警察和各维和出兵国军队代表,举办庄重的纪念仪式。接到任务后,为了在国际舞台展现中国军队风采,分队以更严格的要求、更严苛的标准进行仪仗训练。在高温天气中,我和战友坚持苦练,一个个挥汗如雨的身影、一张张黝黑发亮的面孔,汇聚成威武挺拔的中国维和仪仗方阵。

活动当天,各国维和分队先后进行阅兵展示。当我们踏着铿锵步伐、高擎五星红旗通过主席台时,台上的嘉宾被深深震撼,全体起立,报以长达1分多钟的热烈掌声。

传递和平友谊,共创美好未来。除了完成联合国赋予的维和任务,分队还主动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当地政府部门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人道主义援助。

前不久,我和战友深入当地村镇、学校、医院参加文化交流、健康宣讲、医疗服务等活动。当地民众每次看到我们,都会挥舞手臂大声喊着:“China Good!China Good!”

修建机场、道路、板房,为当地民众免费看病,向贫困小学捐赠学习用品和文体器材……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见证了中国言出必行的大国担当。

虽然维和战场充满危险和挑战,但我和战友们一定会用最好的表现完成任务,努力践行维护世界和平的庄严承诺,让五星红旗在维和一线高高飘扬。请祖国放心!

(王军杰、殷亦豪整理)

为国铸盾

在大山深处守护大国重器

火箭军某旅一级上士 苟朝霞

子夜,大山沉睡。岩层之下,依旧灯火通明。

国庆节的到来,给这个执勤的夜晚增添了一些特殊意义。系统供电情况、室内温湿度……我穿梭在不同岗位,巡查区间设备运转情况,确保每一项“细到发丝”的检查都精准到位。

作为一名坚守岗位11年的老兵,对于这样的夜晚,我并不陌生,但想到能在战位庆祝祖国生日,内心还是激动不已。抬眼间,那幅挂在墙上的标语——“使命无上光荣,责任无比重大”也变得格外醒目。

“一定要守护好大国重器!”这一刻,肩负的责任更加具象,前行的脚步也更加坚定。

2013年秋,我怀着“导弹梦”步入军营,但抵达战位,却没看到长剑出鞘的硝烟烈焰。那时正值营队移防,一下连,我就扛着锹镐加入到营区建设中。白天在大山里施工,晚上学习专业知识,这样忙碌而平淡的日程安排,仿佛给时间按下了“慢放键”。每当我脚踩乱石滩,望向头顶“一线天”,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一度让我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怀疑。

转变,发生在我首次参与战备值班期间。那是凌晨一点,某台温控设备突然告警,在场工程师排查发现,并非是程序本身出了问题。

“让我试试!”我毛遂自荐,并接过工具,尝试在硬件中检测故障,很快排查出问题所在。虽然前后仅用时几分钟,但全身被汗水浸湿。看到领导和战友投来赞许的目光,我对自己的战位有了新的认识。

“我无名,国有名;以无名,铸威名!”那一夜,值守在大山深处,听着身后的电机嗡鸣,我好像听到了长剑直刺苍穹的呼啸,心里满是激动和自豪。

经此之后,为了学懂吃透专业,我在背记理论知识之余,梳理出各型号设备的操作规程和电路图,一有机会就上手练习,还将训练中遇到的故障和疑难问题分类汇总在册,利用工程师和厂家检修设备时机积极请教。

担负值班任务期间,晨昏的界限在这个灯火长明的洞库里并不分明。虽有些平淡、寂寞,但我已慢慢适应。随着我不断成长,比武、培训、任务接踵而来,原本单调的日子如同被按下“快进键”,我也逐步跻身专业尖子队列。

星光不负赶路人。2018年,我成功晋升二级上士并荣立三等功。那一年,单位担负重大任务,正是用人的时候。“作为骨干,我应该顶上去!”主动提交请战书后,我被组织派到任务前沿负责技术保障。

一个半月的时间,战友们马不离鞍、人不卸甲、连续作业是常态,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总结会上,我登台发言时深有感触地对大家说:“选择坚守,就是选择了诗和远方,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当前,科技强军的步伐不断加快,一体自动化装备逐渐替代了人工手动操作,在练兵备战质效大幅提升的同时,也给故障排除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必须尽快整理出一套新装备操作和维修资料。”受领任务后,已是一级上士的我立即带领几名专业技术骨干展开攻关。新装备操作原理、新系统操作代码、新元件应用方法……历时5个月,一块块“硬骨头”接连被我们啃了下来,共梳理出10套装备操作资料、4本排障手册。后来,厂家的技术工程师看到后,称赞我们是“场外技术专家”。

去年底,我再次荣立三等功,同时被评为火箭军“四有”优秀士兵。感动之余,我在笔记本的扉页写下一句感言:“岩层之下,不见阳光,但我们在战位上流淌的每一滴汗水都在闪闪发亮。”

如今,又一次在战位为祖国庆生,不禁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幸福感。“班长,这么多年坚守在深山阵地,是什么支撑你走到今天?”一名新战友打断了我的思绪。

“这里缺信号不缺信仰、无繁华不负韶华,岩层之下的战位虽然看不到烈焰升腾,但大国长剑的飞天裂地,都有我们默默的守望。”说罢,我起身带着他巡查当晚的最后一个点位。

我深知,“阵地一切正常”,就是最好的回答。

(本报特约通讯员李映虹整理)

(责编:薄晨棣、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