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23:15:26 来源: sp20241121
在我的家乡宁夏西海固,有一种野生的菌类名叫地软,亦称地衣、地耳、地皮菜。地软色黑,如铜钱,一串串、一片片,生来无根,栖身于荒山、草滩、田埂的地皮上。冬雪融化之际,农人在忙完一年的农事之后,暂得片刻的闲适。此时,地软经雪水的浸润,舒展开了身子。只见乡亲们挎着竹篮、端着脸盆,去荒坡野地上拾地软。
地软不是一年四季都能拾到的。一般要选在惊蛰之前,这时大地还未苏醒,冬眠的小动物、昆虫还在蛰伏。地软遇寒露而生长,逢雪水而茁壮,正是捡拾的绝好时机。若是晴天,很难找到地软的藏身之处。太阳暴晒,地软会枯干呈土黑色,两指稍一用力撷取,就会化为粉末。捡拾的最佳时机是阴雨天气,野外草丛中会有大把大把的地软。地软从蜷缩状态舒展开来成为薄薄的一片,捏在手指之间,光滑柔软。
这时,乡亲们便热热闹闹地向山洼走去,从这个山洼绕到那个山梁,从这个崖畔下到那个沟底,在枯草与泥土间寻寻觅觅。这儿一团团,那儿一簇簇,或成对成双,或成簇成伙,或黄里透绿犹如黑木耳,或遍野点缀形似黑蝴蝶。人们边捡边唱着“花儿”:“上了高山看平川,平川里有一对牡丹,白牡丹白得照人哩,红牡丹红得笑哩……”遇到地软厚的地方,不大一会儿工夫,小篮子、脸盆子便都盛得满满的。
回家后,母亲把捡回来的地软里的草屑弄干净,筛去沙粒泥土,用清水淘洗,直到地软看起来黑绿光洁,无半点杂质,然后放到盆子里再用清水浸泡一夜。到第二天早上,地软被水泡得柔软而富有弹性。手巧的母亲跟邻居的婶婶大娘们一样,将地软洗净切碎,加上肉丁和佐料,做成发面包子。若要吃素馅的,便是地软、豆腐丁、葱花,拌上清油、调料,做成包子,放进蒸锅。不多会儿,满屋子飘溢着地软特有的香气。等热气散落,母亲揭开锅盖,我们顾不上烫手,就迫不及待地拿一个包子,吃起来嫩滑爽口,一股泥土和野草的清香。
地软除了做包子、包饺子,还可以炒菜。地软和鸡蛋一起炒,是一道很好的下饭菜。地软和黄花菜、肉丁一起烩成汤菜,和着搅团一起吃,也是一绝。在我的记忆中,每当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母亲做的地软包子、饺子等美食,都令他们赞不绝口。
地软爬在山坡、崖畔、草丛之中,没人种也没人管,从泥土中生长出来,又从泥土里消失。它自然可亲,朴实无华,难怪家乡人都喜爱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需要吃野菜来果腹,但我依然怀恋地软的味道。每当读起《诗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的句子时,我就能想起家乡人拾地软的情景。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4日 08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